文化兴院铸法魂
——荆州区法院文化建设专题片
时间:2021-09-14 阅读:14036
禹划九州,始有荆州。荆州,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,是全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位于江汉平原腹地, 连接东西,贯通南北,人杰地灵、钟灵毓秀,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。根植于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荆州古城的荆州区人民法院干警,采楚文化之浪漫,取长江水之波澜,多元融合,气韵连绵,激荡着文化兴院的铿锵足迹。
寻——文化根基
荆州区人民法院成立于1951年,70年栉风沐雨,70年沧桑巨变。
文化源流嬗变、涓涓不息。从过去办公场所简陋、办案设施匮乏、互通有无不畅到如今办公办案一站式、智能化, 法院文化经历了从萌芽到大发展的变迁,2013年被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“全省法院第一批文化建设示范单位”荣誉称号。
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,夯基筑垒,守正创新,绘就文化兴院新篇章。融党建、审判、法院文化、信息化于一体,打造审判法庭和人民法庭; 视频会议室、数字审委会、执行指挥中心、科技法庭、“六专四室”应运而生;一站式、多元化、科技化诉讼服务新模式,让司法更便捷、更阳光;建立早餐制和晚餐制、安装办公楼电梯、拍摄 “全家福”,厚植关爱、润泽人心。
铸—文化特色
法院之魂,文以铸之。
走进荆州区法院审判法庭, 楚文化、法文化、德文化、廉文化浸若其中。司法目标主线用仿铜字镶嵌在诉讼服务大厅中央,引领干警忠诚履职、与法同行;“忠、义、孝、勇、礼、智、廉”大型铜雕群像匠心独运、栩栩如生;木板雕刻楚简“楚风长韵”底蕴厚重、弥足珍贵;“和为贵”“廉生威”“勤修身”文化长廊主题鲜明、净化心灵;荣誉室、阅览室、法官讲堂锻造精细、相互辉映;50余幅书画,笔精墨妙,承古烁今,宛如一张张精神名片,饱含着全国法院书画名人的深厚情谊和法院人的文化血脉。
“走出去”拓宽视野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,博采法院文化精髓,拓展文化特色品质。
“请进来”注入活力。邀请省内外教授、专家开展心态修炼、和谐家庭、健康知识等专题讲座,缓解干警工作与心理压力。
“多举措”激扬正气。组织58名青年干警开展《牢记初心使命,追逐法治梦想》演讲活动,邀请专业人士现场点评,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。健全调研宣传工作机制,与长江大学法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合作,拓宽人才培养渠道;倡导青年干警开展居家读书活动,抗疫尽责、读书润心。
哺—文化成果
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
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司法公信力。聚焦司法目标主线,紧扣中心大局,充分发挥审判和执行职能作用。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保持高压态势,严惩黑恶犯罪,守护一方平安。助力“三大攻坚战”,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吹响冲锋号,决战决胜“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”, “3+1”核心指数如期全部达标。关注民生,维护民利,全院干警疫情防控不松懈、执法办案不停歇。
以党建文化引领力增强队伍凝聚力。坚持以党建为统领,强化政治建院,以上率下,团结奋进。持续开展向宪法宣誓、重温入党誓词、微党课等主题党日活动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深入开展趣味运动、乐享悦读、文艺演出等文体娱乐活动,创建《荆州区法苑》专刊,制作宣传专题片,陶冶情操,放松心情。
以制度文化约束力激发审判创新力。院庭长办案制度化、示范化,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和多元解纷机制等司法改革举措落地生根;创新集中送达、分调裁办公室、“1+3”党组巡查、改判发还案件复审等管理新机制,审判绩效提档加速、稳中有进。
以精神文化渗透力扩大社会影响力。111名党员干警下沉57个基层组织抗击疫情,守土尽责。勠力拔贫根,共同奔小康, 145户448人扶贫对象如期全部脱贫。开展义务献血、文明劝导、洁城行动等公益活动,释放文明新风,引领社会风尚。
文化激活力,硕果绽满枝。2017年以来,荆州区法院队伍建设持续向好、审判绩效稳中再进、基础建设日新月异,得到各级党委、政府和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,连续五届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全省文明单位”称号,先后荣获全市“十星级文明机关”、全市法院先进单位和全区党建、绩考、综治工作优胜单位。有17个集体和51名干警受到区级以上表彰。其中, 立案庭副庭长张艳丽荣获全国优秀法官、并荣立个人一等功, 党组成员、执行局局长梁中柱受到最高院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工作嘉奖,一级法官顾琼香荣获全国法院“涉军停偿工作”先进个人。
心有高标,方可致远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荆州区人民法院将矢志不渝坚定文化自信,凝聚起服务大局、司法为民、公正司法的强大动力,在文化兴院的道路上驰而不息、豪迈前行!
视频连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zMAfyreUYT1qezzpQAnwJQ